原文首先刊載于關鍵評論網
現在四十歲上下的青壯年族群,必定皆曾目睹在族群撕裂(誰才是「本省人」?)最嚴重的時期,以中文書寫的中生代作家皆曾被質疑「算不算臺灣作家」。我曾是這樣的一種研究生:面對龐然不知節制的文獻,想辦法找到中譯本就對了——當然這招用在經典著作較可行,文獻愈新,愈難找到;努力偷吃步了幾個月,真吐血怎么那么多經典理論沒有中譯本???膝反射想的是社會學過于邊緣以致難獲出版社垂青;后來知道,簡中本大概二十年前就出了還出好幾版,于是,我的簡體閱讀能力大抵于研究所時期養成??。
我無意探究中國是否重視這個學門,我想說的是,簡體中文市場盡管受法規限制,創作自由遠遜繁體中文市場,但因讀者基數驚人(不考慮其它變因,一本簡體著作面對超過十四億讀者;中國作家富豪榜中國作家富豪榜單計版稅中國作家一年可拿到超過兩千萬人民幣,即便榜末的百萬人民幣,對臺灣作家而言亦是望塵莫及),因此活力不遑多讓。
臺文與中文
如果「語言是思想與情感的載體」恒真,那么,只要作家能夠準確表達、讀者能夠正確接收,使用何種語言書寫似乎不是最重要的?
臺文系所確實存在這樣一群師生,堅信用臺語文書寫才是正港臺灣人(不論是羅馬字、漢字或漢羅合用),這情感有點近似于法語之于法國人;然而,真要追本溯源,做為一座命運多舛的移民島嶼,臺灣人的語言「論資排輩」恐怕該是滅絕及瀕危的各種原住民語的集合,而非臺語(十七世紀,鄭成功帶來福建的泉州、漳州話,融合平埔族語、荷蘭語、西班牙語、日語、英語、北京話而成)。
中文因國民黨推行國語運動成為主要語言,在今天年輕一輩(泛指Z世代)普遍認為中國敵視臺灣的氛圍里,它突然變得政治不太正確;更不用說現在四十歲上下的青壯年族群,必定皆曾目睹在政治操作族群撕裂(誰才是「本省人」?)最嚴重的時期,以中文書寫的中生代作家皆曾遭遇被質疑「算不算臺灣作家」的無妄之災。
如果作品能夠引起不同世代、多元族群的共鳴,它就代表著一部分臺灣人的情感和精神,當然我們會問作家與這片土地的連結,但使用臺文或中文,在我看來,與算不算臺灣作家毫無關系。
舉例而言,臺灣首位日本芥川賞得主李琴峰算臺灣作家嗎?盡管以日文寫作,但她作品的題材與素材多與臺灣相關;旅居德國多年的陳思宏,《鬼地方》寫出了永靖小鎮的面貌而屢獲大獎。對作家來說,使用自己最為嫻熟的語言進行創作,是不必要進行政治聯想的。
精彩評論